如果誇大其詞是一項奧運比賽,特朗普恐怕要拿金牌了。
上周五,他威脅要報復中國對稀土礦物的管控,全面禁止關鍵軟體出口,以打擊中國經濟。但到了週二,貿易戰的號角逐漸沉寂,特朗普改口說美國要抵制中國食用油,並自己生產。
4月2日,特朗普在所謂“解放日”宣佈大規模加征關稅時,人們真擔憂這場貿易戰將熄滅全球進口需求的引擎,把世界推入衰退。但這種情況並未發生。本周儘管措辭上顯得有點悲觀,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卻預測全球經濟增速將從去年的3.3%小幅放緩至今年的3.2%,明年進一步降至3.1%。
特朗普政府企圖通過關稅改造世界的設想,從一開始就是幻想。美國的體量根本不夠大,關稅工具在實踐和政治層面都有局限。雖然製造業在國際貿易中佔據主導地位,但並不主導全球經濟。
真正的風險在其他領域:能源方面是美國回歸化石燃料,以及中國對稀土的控制;服務領域則表現為人工智能的發展。
正如一些人早就預言的,自稱“關稅人”的特朗普,能動用的權力遠沒有他自己想像得那麼大。由於美國經濟中參與國際貿易的部分相對較小,在計算各經濟體的增加值後,美國在全球最終進口需求中的占比僅為17.5%。
特別是特朗普幻想通過關稅杠杆擾亂全球經濟、達成一項“海湖莊園貨幣協議”的設想,幸好如今已煙消雲散。
此外,在多個領域,比如電子產品,以及與墨西哥、加拿大等多個貿易夥伴之間,特朗普也被迫作出豁免,以保護消費者和生產商。4月份股市的拋售,以及上周短暫重演的下跌,也讓他不敢貿然升級。
美國對中國的關稅確實很高。雖然中國對美國進行了強烈反擊,但無論中國還是其他國家,都沒有陷入全面的保護主義螺旋。而且中國設法將出口轉向其他國家。如果中國不能承受美國關稅的反制,就不會用大豆禁運和威脅限制稀土出口來回擊。
截至目前,特朗普執政期間,美國平均進口關稅只達到16%。在特朗普上臺前夕,全球著名貿易學者道格·歐文曾對我說,特朗普的貿易政策最終可能會像理查德·尼克森那樣,關稅覆蓋範圍廣但總體水準不至於災難性。
當時這個判斷看起來過於樂觀,但如今比“解放日”當天看起來要現實一些。
更令人擔憂的是,美國選擇的這條狹窄經濟路徑可能會逐漸崩塌。特朗普讓聯邦政府背離先進綠色技術,尤其是可再生能源和電動汽車的發展方向。在半導體領域,他也沒能守住美國的優勢,反而允許英偉達和AMD向中國出口晶片,只收取15%的稅收回報。
相反,特朗普將注意力集中在化石燃料和人工智慧熱潮上。從純粹經濟角度來看,錯過可再生能源帶來的巨大生產率和成本改善,是一個嚴重錯誤。綠色理念意味著成本增加的觀點,早已經被事實徹底推翻。
更糟的是,大量資本湧入AI專案——數據中心的設備在美國進口中佔據不小比例,而這些專案至今尚未產生回報。一旦這一泡沫破裂,對美國經濟增長的打擊很可能超過1990年代末的科技泡沫破裂。
中國自身對全球經濟也構成風險。一個風險是,在稀土限制和其他管控方面過度施壓,從而嚴重擾亂供應鏈。好在自今年4月宣佈出口管控以來,中國對用戶許可證的管理雖然還談不上完全精准,但也不至於笨拙到讓全球生產體系崩潰。
另一個風險是,中國如果重新走向出口拉動型增長,將導致全球失衡局面不可持續。這些風險確實存在,但至少中國是在優先發展經濟,而不是陷入否認氣候變化的意識形態中。
習近平身邊的聲音,比如那些著名的工程師和技術官僚,現在看上去比特朗普所依賴的科技狂人和化石燃料高管要更為理性。
雖然目前還為時尚早,畢竟“解放日”關稅直到8月才生效,其他行業的關稅也還在路上,但到目前為止,特朗普的干預更像是干擾,而不是對貿易的實質性威脅。金融市場和經濟的約束機制已經抑制了這些政策,未來也仍會持續發揮作用。
全球經濟完全可以承受中美雙邊商品貿易的中斷。但美國在AI領域投入巨大,無論是投資者還是特朗普本人都寄予厚望。如果AI泡沫破裂,造成的衝擊將遠比90年代末的科技崩盤更難承受。
來源:加美財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