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MF警告:全球公共債務將破新高、或創二戰後最高水準

2025-10-16

週三(10月15日),國際貨幣基金組織(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, IMF)表示,全球公共債務預計將在2029年超過全球國內生產總值(GDP)的100%,達到自1948年以來的最高水準,並在此後繼續攀升。IMF呼籲各國建立財政緩衝,以防範潛在的經濟風險。

IMF財政事務部主管維托爾·加斯帕爾(Vitor Gaspar)警告稱,全球公共債務在“不利但合理的情境”下,可能在本世紀末升至GDP的123%,逼近二戰後創下的132%歷史高點。

加斯帕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:“我們最擔憂的情況是金融市場出現劇烈動盪(financial turmoil)。”

漢聲APP

他援引IMF週二發佈的另一份報告指出,全球金融市場可能面臨“無序調整(disorderly correction)”的風險,一旦失控,可能引發類似2010年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財政與金融“厄運迴圈”。

中美貿易戰陰影再現,IMF上調增速預期但憂慮升級

IMF本周上調了2025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,原因是目前關稅衝擊較預期溫和;但該機構也警告稱,特朗普總統(Donald Trump)重啟的美中貿易戰可能顯著拖累全球產出。

加斯帕爾指出,當前全球經濟前景充滿不確定性,因此財政改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。IMF敦促發達經濟體與發展中國家:降低債務水準(reduce debt levels);削減財政赤字(cut deficits);積累財政緩衝以應對未來衝擊(build fiscal buffers)。

他說:“面對前方諸多風險,提前準備至關重要。而‘準備’意味著政府必須擁有足夠的財政空間,以便在金融危機爆發時能夠靈活應對。”

IMF研究顯示,那些擁有更大財政空間的國家,在遭遇嚴重衝擊與金融危機疊加時,更能有效穩定就業與經濟活動。

發達國家債務率普遍超100%,新興經濟體壓力更大

根據最新《財政監測報告(Fiscal Monitor)》,多國公共債務水準已超過GDP的100%,或將在未來幾年突破這一水準,包括:美國、加拿大、中國、法國、義大利、日本與英國。

IMF指出,這些發達經濟體由於擁有深厚的主權債券市場與更多政策工具,風險相對“低至中等”;而新興市場與低收入國家由於融資管道有限、借貸成本高,即便債務占比較低,也更易陷入償付困境。

加斯帕爾補充道:“與2008年金融危機或2020年疫情期間相比,當前的借貸成本要高得多。地緣政治緊張、自然災害頻發、技術衝擊及人口老齡化共同推高了財政壓力。”

他在報告前言中寫道:“我們理解政治上削減赤字的困難,但現在正是未雨綢繆的時刻。”

他建議,各國應將公共支出更有針對性地投入教育與基礎設施,以促進長期經濟增長。

IMF估算,若各國將當前財政支出中的1個百分點重新分配至教育或其他人力資本投資,到2050年,發達經濟體的GDP可提高逾3%,而新興與發展中經濟體的增幅則可能接近翻倍。

中、美國債務均飆升,IMF敦促“刹車”

加斯帕爾指出,美國公共債務在新冠疫情期間已超越二戰後的峰值,預計到2030年前後將突破GDP的140%。

IMF計畫於下月啟動對美國經濟的例行審查,並將敦促美方通過縮減預算赤字(reduce the budget deficit)來穩定債務。

他表示:“削減美國赤字有助於重新平衡經濟結構,不僅釋放私營部門資源、降低利率,還能改善全球融資環境。”

IMF同時警告稱,中國公共債務正顯著上升,從2023年的88.3% GDP預計將在2029年增至113%。

IMF也將在下月對中國展開定期經濟評估。